项目名称:巴州区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巴中源丰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模式:施工总承包 施工总承包单位:四川鑫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标段) 四川永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二标段) 建设规模:项目包含清江镇黑林、黄包、石柱、蔡家湾、九湾、青云村、亮垭村,化成镇赵家营、土墙坪、白庙、方家梁、通木垭村12个村。总面积2.2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5万亩。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型调整1500亩、砌田梗2600亩、下田坡道30处、表土剥离和回填650亩、细部平整650亩;土壤改良:地力培肥7500亩;灌溉和排水工程:新建渠道11.54 千米、整治山坪塘10座、新建蓄水池10座;田间道路工程;新建及整治机耕10.56千米、生产路10.49千米;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坡面防护150亩;科技推广措施工程;新建耕地质量8个、耕地质量调整调查点162个。 建设年限:2020年5月-2020年10月 投资概算及年度计划:项目总投资1855.74万元,2020年10月已完成全部工程任务。 主要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区内基础设施及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提升。 (一)生态效益 1.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项目是以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排涝、机耕道路等工程措施,实现高效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区内排涝能力,起到改良土壤,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改善。 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的淋溶损失,改善不合理的用肥结构,提高化肥和水资源利用率,控制土壤硝酸盐的增长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减轻作物生理病害,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优质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进秸杆还田和有机肥料利用,特别是野外焚烧秸杆将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能较好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明显的改善。 高标准农田项目,是按“田块平整规范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田间管理科学化”的目标进行建设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道亮丽的田间风景线,发挥着农业生产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 本项目的贯彻实施,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利用率,减轻农用化学品用量,改善农田土壤环境,减少对区域环境尤其是水系、土壤的破坏和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进而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保护水土资源 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能改善小气候、有效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和次生盐渍化。改善项目区不同地区的用水纠纷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发展和耕地、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保护水土资源。 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项目建设有机肥积造设施,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畜禽粪便和废弃物对河流的污染。增强土壤保水、保肥、通气能力,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 (二)经济效益 通过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提高了保灌能力。根据项目区各村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可增加播种面积525亩。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良培肥土壤,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加上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将较大幅度的提高单产,项目区预计增产稻谷34.40万kg、玉米30.59万kg、小麦14.02万kg、红薯41.48万kg、油菜11.03万kg,药材丹参、枳壳及木瓜78.05万kg,茶12.00万kg,增加果蔬产量41.74万kg,年增加种植业总产值664.64万元,项目区总受益人口13897人,人均年增加纯收入478.26元。 (三)社会效益 项目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97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达标面积0.56万亩,新增和改善排水达标面积0.32万亩,年节约水量40.35万m³,大幅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壮大区域主导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项目区产业化、规模化增加了,可扩大农民就业机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得以提高,项目建成后土地的合法使用得到确认,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这一切均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通过改善项目区灌溉与排水设施条件和交通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项目区旱地通过坡改梯,薄改厚,增厚土层,修建旱地蓄水池,改变旱耕地“三跑”土为“三保”土;通过对冬水田改造,提高复种指数以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沟渠路统一规划,做到灌水有渠,排洪有沟,进田有路,节制有闸,从而减少农耕人数,发展其他生产。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给农民群众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深项目区农民群众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了解,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使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广大项目区农村,进一步增强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项目区形成良好民风。通过田间道路、水利设施、田型调整、示范推广的建设实施环境整治配套综合建设,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达到了“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目的。各村因地制宜,结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档次,有力的促进了新村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就地转移农民创业和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